從高爾夫發源地說起


@劉兆生 - 2006/10/16

Image Credit: Unsplash
  Image Credit: Unsplash

高球發源地至今仍是衆說紛紜,一般都相信是十五世紀初,由蘇格蘭牧羊人閒來用木棍打石頭開始。及後,一些高爾夫歷史家認為,荷蘭才是最先的起源地。當時荷蘭人橫渡北海通商,把這種古字叫做chole的類似高爾夫球遊戲傳到蘇格蘭,在滿佈葳蕤的酥油草地上,沿着霧靄溟濛海沙旁,把球撥來撥去。

蘇格蘭人一般也承認此說,還刻意補充說荷蘭人為什麽不能把高爾夫發揚光大,是因為他們沒有蘇格蘭人的工藝,不懂得製造耐用的高爾夫球和球桿。最初的高爾夫球是用羽毛綑扎起來,很易打散,球桿又不夠堅固,容易打斷。蘇格蘭的「科技」令高爾夫「耐打」,所以便流行起來。

研究高爾夫發源,不會過時,爭論從未停止過,每隔一段日子,便會傳來「驚人」發現。三年前便有一本昂貴精裝高爾夫藝術書出版(售價為九百五十美元至五千五百美元!),指出高球起源自法國,不是大多數高爾夫歷史家認為的蘇格蘭和荷蘭!

這本書名為Golf through the Ages,收錄了很多珍貴有關高球歷史的藝術油畫、插圖和文献,顯示出一四五O年,早於蘇格蘭有高球歷史記載之前,法國貴族已開始用桿擊球,該書的兩名作者Flannery和Leech,花了十三年時間,用藝術和考古的角度,完成這部一時無倆的高爾夫歷史珍藏品。

蘇格蘭人當然反駁,這類誰先「用桿擊球」玩意(ball-and-stick games),中世紀在歐洲已眾說紛紜,但稱得上是正統高爾夫,祗有蘇格蘭發明「把球掉進洞去」的一種。但這書有張插畫,可見當時貴族們的目的,確是把球推進洞去。

源自中國?

今年初,蘭州大學林洪寧教授再把高球發源地這考究題重燃,指出中國在宋朝(公元九百六十年至一千二百七十九年)流傳下來《東軒錄》已有高爾夫記載,當時叫「捶丸」,中國貴族比蘇格蘭人早五百年已開始玩這遊戲。

該書有詳細描述當時這遊戲需要十枝左右的棍狀物體,上面鑲滿了名貴寶石(這令筆者想起多年前在台北市真的見過鑲滿像寶石的球桿,和一些用一塊玉做的推桿);其中十幾種棍子用途各不相同,有一種叫「攢棒」,功能相當現今的一號木桿;和一種「梢棒」,似是我們現在喜用的球道木桿罷!林洪寧教授還說一些蒙古游牧民族把這「捶丸」從中國帶到歐洲,從而形成現在的高爾夫。

這與引證到足球亦是中國人發明的「蹴鞠」不謀而合,給中國人不費吹灰之力,便榮升高球和足球始祖(progenitor)的瞬息虛榮感。

其實,一種偉大的運動,起源地並不太重要,能把這運動發揚到世界每一角落,形成一種獨特文化,牽引出一串掛鈎商業和活動,迷到全世界,和伸展成一新經濟體系,才稱得上在人類文明歷史進程中下過詮腳。

趨國際化

無論足球是誰發明,足球蓬勃發展到今天,英國始終是功不可沒。高爾夫也一樣,不管誰發明高爾夫,蘇格蘭始終是公認孕育高爾夫之泉源。一七五O至一八五O這一百年間,在蘇格蘭聖安德魯斯(St. Andrews)已有高爾夫比賽,Allen Robertson是歷史上第一位高球職業球員。從一八五二年火車可達聖安德魯斯開始,這高球麥加(聖地),每年吸引數百萬人來朝聖,直到現在。

二十世紀初,高球才傳到美國,當時這也祗是蘇格蘭人的遊戲。兩次世界大戰,幾乎殺伐了高爾夫。直到兩位美國偉大球員Bobby Jones和 Ben Hogan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冒出,高爾夫在美國才開始普及化。艾森豪總統是個「高球癡」,大力推動建造球場,直至今天,美國平均每天也有一個新球場落成!與此同時,高爾夫傳到歐洲大陸、澳洲、日本、南韓、泰國和台灣。從六O年代開始到現在,高爾夫可謂全盤國際化了!最後登陸的,是中國。

從一九八六年在中山温泉建成第一個球場,到今天鋪蓋大江南北二百七十多個優劣不一的球場來看(後補:至二O一九年,已超過四百個),高球這蘇格蘭傳統國運闖神州,能否在中國塑出大批優雅的高球員,滲進中產階層成為普及交誼活動,抑或被帶有中國特式的社會主義下,轉化成一些爛尾的房地產投資項目,背後的商業活動是否務實,和能否接獲中國國家體委的祝福,都是關鍵所在,我們拭目以待。

放眼看看近年內地各球會積極地吸引國際頂級高球巨星在世界各地推廣,例如獎金高達五百萬美元的匯豐盃下月在上海佘山邀請了老虎活士參賽、和繼之而來萊德盃名將到訪觀瀾友和盃等;在高球已被商品化的今天,而中國這日漸成熟、被視為全球具最大開發潛力的市場,世界各大高檔產品廠商是否願意斥巨資贊助中國高球活動,藉以深化國內市場,應是內地從事高球業務最關切的事。誰有閒管誰發明高爾夫啊!(完)


#####

本文原刊於《信報》,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劉兆生 Terms

Author @劉兆生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